2014.08.06 周三
中午,我、热依拉等一行人从自己的家乡喀什英吉沙县出发,来到伽师县客运站,艾力亚尔童鞋也几经周折到达了伽师县客运站。 脚还未踏进伽师县,我们就已经感受到当地相关领导的热情。来到预定的宾馆,放下行李,就与和夏阿瓦提乡中心小学校长等一行人来到餐厅吃饭,席间和夏阿瓦提乡的校长告诉我们,几年来胡杨树公益举办的暖冬活动受到广大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一些孩子舍不得穿,就放到家里,在重要的日子里穿,在分发衣物的时候每个孩子会分到2-3件过冬的衣物。家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了孩子们收到几件衣服。校长表示此项活动深得民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下去。县团委等有关人员表示一定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使我们放心了不少,我们的活动需要他们的支持啊。 回到宾馆简单安排了一下明日的行程以及注意事项。我们就进入了梦乡。
2014.08.07 周四
第一站:和夏阿瓦提乡中心小学。
这所简单而又干干净净的学校,在校园中读书的孩子们(6年级的)无不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与校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和夏阿瓦提乡共20所小学,这是条件最好的小学,全乡一共311名教师,4353名学生,其中99%是农民的子女。3小学升入初中的概率是100%,今年共有12名学生考入新疆内初班。60-70%的学生家庭领取国家低保金,87名孩子家庭成员不完全。通过参观校园不难发现,这个学校的设施很是简陋,泥地的足球场,只有生锈的球框。破了的排球网,用砖头代替的乒乓球台,诸如此类。讲到需要的地方,校长讲解道:“学校缺一些体育器材,除了球类运动器材之外还需要一些益智类游戏器材,比如跳棋等。在文化方面缺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比如童话寓言故事,现在学校只有一个阅览室,里面的书籍也是一些政治类的书籍,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我们也希望如果有爱心人士希望帮助这些学校能够联系我们。
(胡杨树公益回访成员与校长副校长合影)
(学校篮球场)
紧接着我们在学校副校长,老师的陪同下来到的我们资助的阿依努尔(化名)的家。一进家门,我们就看见光着脚丫子的阿依努尔,她的母亲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在学校担任学习委员的她,学习一直很不错。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大致情况,她的父母都出去打工,平时由奶奶照看她和弟弟。家里的地很少,每年从地里得到的收入有400-500元。学校的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表示周一至周五孩子可以免费在学校住宿,周末可以寄宿在老师的家中,听到这里阿依努尔的奶奶不禁落泪,表示感谢教师对孩子的教导,也感谢国家、党关照自己的生活。在老师的介绍下,奶奶说的话,从言语中不难看出,对胡杨树公益的感激之情。在听到奶奶的哭诉时,我们几个的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此时也该感谢他们,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群人。成员们嘱咐阿依努尔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人,像他的资助人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接下来的一家,让我们更难过。这是一户没有大门的家。
(学生家羊圈)
7岁的尼加提在三个月的时候,就被他的小世界抛弃。三个月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不住在一起,现在他被寄养在祖父母家,母亲改嫁,体弱多病的他时常缺课,因此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据老师介绍说,这学期以来,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真心希望他能好好学习,长大做一名有用的人,能够改善他自己、祖父母的生活。他的姥姥也说,一定会让他好好读下去,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同时胡杨树儿也希望能把那份帮助他的爱心传递下去。
2014.08.08 周五
我们有时“暖冬”,有时“凉夏”
一大早我们又来到和夏阿瓦提乡中心小学,因为今天是周五,孩子们都会回到校园里打扫卫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发放剩下的84件夏天的衣服。随着一声带有民族特色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走进校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以为我们是老师,就恭恭敬敬的敬了一个礼,真是可爱的孩子们。校园里满是孩子嬉闹的声音,瞬间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代。在学校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始架好桌子,把衣服叠的整整齐齐,等待孩子来挑选。期间,伽师县电视台希望来对发放衣物进行采访、摄制。我们婉言谢绝了。
衣服一件一件的比着:“这个适合你,”“这个对你有点大”“这个刚好”老师们也是细心挑选着衣服,优先给家里条件较差的孩子们挑选。很快衣服都发完了,还剩下3件衬衣(由于衣服码数较大,没有适合的孩子穿。)发完衣服之后,我们来到学校的音乐教室欣赏一对小古丽的舞蹈,这俩姐妹是我们要求学校推荐给我们的,因为之前有过资助人要求资助有特长的学生。
(胡杨树公益回访成员跟学校老师准备发放工作)
(孩子们在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2014.08.09 周六
一个晴朗的周末
清晨的伽师县还在睡梦中,打开窗帘,一缕阳光照进来,瞬间感觉自己的‘电量’飙升到了100%。6:30出发,所有的店铺还‘眯着眼’,空着肚子出发。今天要去一个伽师县最远的乡–玉立代克乡;距离县城100多公里,将近2个小时多的路程,车上成员们都在补觉,这路还凹凸不平,好几次都被撞醒。不过在每天的收获面前这些真的是不值一提;我们路过一个馕摊,司机大哥给我们买了馕,我们就喝着水吃了起来。聊聊天,睡个小觉我们终于离我们的终点站近了一步。我们到了乡政府,乡政府的党委书记接待了我们,他是个会说维吾尔语的汉族人,与乡亲们交流用他们的母语真的是无障碍啊。我们边等拜西喀帕小学的校长,一边与党委书记聊天;据了解,全乡共720名中学生,1760名小学生,其中20-30%的学生从5公里以外的家里来上学。该乡的初中生生源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每年50-100人会辍学学习工艺或者从事其他事务;学生接触外界的信息匮乏,远程教育实施较少,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徘徊,并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到了拜西喀帕小学的校长,我们朝学校驶去。每次走向学校的时候就会想象学校的模样,然而每次都会发现自己想的太过于美好,而现实很残酷。
(学校大门)
学校建于1997年,一共一百余名学生,8间教室,其中一个办公室,7个教室。每个班级不满25人,每个教师教授7门课程。在一个兼储藏室和图书室的空教室里,我们见到的书籍都是教科书,并没有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学校的围墙是由泥墙建造而成的,乒乓球台完全是用砖头和水泥混合建成的,乒乓球的网就是用几块残缺的砖头代替的。让我实在是无法想到的是,只有在电影情节里看到的那种上下课铃声,也就是用砖头敲挂起来的一个铁环,敲出来的‘当当当’的声音,就是上下课铃。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到了下雨天,下了雨操场会变得泥泞不堪,学生根本无法行走。
(储物室兼图书室)
(学校操场)
参观完学校,我们一行人来到该校一学生的家中。走进这户人家之前,我们发现了一群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我们召集他们过来,把包里的糖果分给他们吃,并与这些小可爱们和学生家长合影留念;这间房子从外观上与其他的房屋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走进去细看,就看见坍塌了的一间屋子,据这位妈妈说,这是7年前的地震中坍塌的房子,一直都未曾修复。这位母亲是家里唯一的支柱,娘家又不在伽师县,丈夫又因一些原因长久不能呆在家里,这年来,这位坚强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家里离学校远,又没有交通工具,她就早早起来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为女儿搭顺风摩托车、汽车;有时能搭到,有的时候无奈之下就会走路让孩子上学,这样一来,第一第二节课可能就没法上;但是,从这位母亲坚定有力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2014-08-10 周日
巴仁镇中学
去了几天乡里,我们的航班开始向县内的学校驶去;下了出租车,一眼望去,就看见祝贺该校学生考入内地高中班的横幅。年轻的女教师-帕提古丽老师接待了我们,她是我们的边疆志愿者。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所学校的教学楼,以及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说,这所学校的设施与之前见到的有着天壤之别。接着,我们见到了资助的俩个孩子(一个不在学校),由于升初三,他们都在学校上课。在一番交谈之后,我们与他们合影留念。便离开了巴仁镇中学。
回到宾馆,我们开始探讨我们的助学模式。写了现用模式的优缺点,以及新模式的草案。胡杨树还年轻,新问题的出现并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而是我们离真正完美的成功又迈进了一步。几天下来体会颇深,谢谢胡杨树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锻炼,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谢谢各位胡杨树人的积极配合;感谢各地领导老师热情接待;最后也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支持。
笔者:胡杨树公益 少年援疆项目组组长
哈妮柯孜·阿比迪热西提
记于2014年8月;喀什